RIP协议最初的版本是由Xerox公司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起联合开发的,发布时间大概是80年代初。
Xerox公司 还有几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发明,计算机图形化操作界面,以及对应的鼠标、以及以太网。
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是一所狠流弊的大学,他们的一个知名作品freeBSD ,从前号称是安全性最高,漏洞最少的UNIX系统, 网络行业巨头juniper公司的 网络操作系统Junos的系统内核也是基于FreeBSD研发的。
思科于1985年进行IGRP研发,1986年正式发布IGRP协议。
IGRP和初代RIP的核心算法和协议运行机制高度相似,显然是思科参照RIP规划研发的。
只是加入的AS的路由域以及多进程功能,以及对路由开销的计算不再基于简单的跳数,而是加入的网络中的瓶颈带宽。
1988 Ietf组织编写的RFC 1058对RIP协议进行了说明,基于RFC 1058的RIP版本称之为RIPv1
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,RIP和IGRP不再满足业界的需求。
1992年思科推出了增强版的IGRP,EIGRP。 这个协议在早年华为山寨思科的时候被华为使用过,后来发生相关的诉讼纠纷大家估计都知道,为此华为不仅在自己的产品里移除了EIGRP协议,修改CLI指令系统最后还置出了自己的数通业务和3COM在国内合资成立了华为3COM ,也是最后的H3C。
在21013年的时候思科把EIGRP给开放了,但已经没什么厂家在进行支持了,除了四川的那家迈普网络。
不过也不排除思科会不会在以后的新产品新技术里面使用EIGRP协议作为控制信令承载协议。 毕竟EIGRP的协议报文是TLV结构的。
回到RIP协议,在V1标准发布再过了10年之后,IETF 又推出了RIP改进版本的正式标准RFC2453, 就是现在的RIPv2, 支持vlsm,支持路由tag,以及支持正对性的路由更新查询。